原文
JCR Q2,中科院2区,IF:4.6
前言
标题:全麻诱导的最低意识状态患者的脑电图特征
本篇论文来学习一下它的绘图o( ̄▽ ̄)ブ
Abstract
- 目的:探索全身麻醉下的MCS患者的EEG特征
- 方法:对10例接收脊髓刺激手术的全身麻醉的MCS患者进行EEG记录。研究其脑电的功率谱(PSD)、相位-幅度耦合(PCA)、连接多样性、功能网络。通过术后一年的昏迷回复量表评估长期恢复状态,比较预后良好和不良患者的特征区别
- 结果:4例预后良好的MCS患者在全麻期间额叶区慢震荡(0.1-1Hz)和alpha波段(8-12Hz)增加,额叶区和顶叶区出现“峰-最大值”和“谷-最大值”模式,连同多样性降低(从0.877±0.003到0.776±0.003,p<0.001),theta波段功能连通性显著降低(从1.032±0.043到0.589±0.036,p<0.001),全局连通性在额顶叶从0.989±0.043到0.684±0.0036,p<0.001,降低了局部和全局网络效率
- 结论:MCS患者的不良预后与丘脑皮质和皮质之间的连通性受损迹象有关,这表明无法产生频间耦合和相位同步。这些指标可能对MCS患者的长期康复有一定的预测作用
Introduction
EEG宏观上反映了大量神经元的活动,是量化麻醉效果的潜在工具。EEG是确定麻醉深度(DoA)的重要指标。
在正常无脑损伤的成年患者中,异丙酚足以引起意识丧失(LOC)的剂量水平下诱发典型的额叶alpha震荡(8-12Hz)和慢震荡(SO)(0.1-1Hz),七氟烷也会产生较大的alpha波段功率,并且在theta(4-8Hz)和bata(12-25Hz)频率范围内产生更高的功率。但对于DoC患者,由于缺血缺氧、脑出血和外伤导致的脑功能受损,麻醉药物会导致其产生何种频谱模式尚不清楚。
相位-幅度耦合(PCA)在高层次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,是神经元沟通和功能连接的重要机制。正常人使用异丙酚麻醉后,慢震荡和alpha之间存在明显的额叶PAC模式,这来自于丘脑-皮层回路的改变。但不清楚MCS患者是不是仍存在这种明显的PAC模式。
前额叶-额叶通道之间的相位滞后指数跟麻醉持续时间有关。最近提出了一种叫做相位滞后熵(PLE)的新测量方法,用于测量两个信号之间相位同步的多样性,可能在全麻时测量意识水平有用?
皮质-皮质连接被认为是人类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状态时间的关键鉴别手段。在麻醉期间,连接的动态波动在alpha和theta波段显著,但不知道这种连通性以及全脑和局部网络是否可以用在预测MCS患者的预后上。
本研究探讨全麻对MCS患者的EEG特征,证明全麻诱导的EEG特征可以预测MCS患者意识恢复的预后。
(下面主要学画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