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师
导师绝对是读博路上的最重要因素,远大于学校、专业、城市。可以说导师的契合程度不仅决定了你的读博顺利程度,也会大幅度决定你的学术之路发展。
首先是性格与人品。学术圈里多的是“垃圾人”,以我熟悉的泛AI领域来说,有动不动断学生funding的,有PUA学术不允许毕业的,有脾气性格很差臭骂学生的。这些老师在你visiting或者签卖身契前真的很难发现,建议以老师的名字为关键词在各大留学论坛搜搜,也包括知乎。同时有可能的话,找到1-2个师兄师姐请他们吃饭,了解一下真实情况。再不济,找圈内人打听一下。导师在你入读前的承诺并不重要,亲历过的人就懂。
画大饼是成年人世界里的硬通货,学术也只是一份工作,更需要为爱发电,导师们尤甚。
就算人品没问题,不同导师的风格也决定了你的合作模式。你如果喜欢放养,但导师是微操大师。你如果喜欢指导,但导师是闲云野鹤。你们都会很痛苦,这点不像人品那么严重,但目标差的太远就会造成无力感。虽然可以通过多个导师来平衡,但也会更累。
还有一类导师喜欢排列组合的工作A方法+B数据+C应用,你就是个排列组合实验家。我曾听某老师说过,只要有个新颖的点子,深度学习什么结果我调不出来?你真的想做这样的研究吗?
即使导师人品和指导风格都过得去,也要注意他是否可以给你带来学术以外的支持。比如他是顶会的chair,能不能在合适的时候拉你进program committee。他是杂志的编辑,能不能让你审一些相关的文章。当你需要实习的时候,他愿不愿意用人脉推你一把。你要开口问,不要怕索取。这点在很多擅长培养学生的老师那里很明显,博士生就能早早成为各大顶会的senior或者PC member,更能把握风向和充实CV。
选导师还是学校?在我看来差不多七三开。导师永远是选择中的核心要件,再好的学校只要导师不行,一票否决。
如果你提前听说了某个导师有问题,不要觉得你是天选之子,能改变他。
你不是。
学术圈的一些规则
抛开AI论文数量过大而造成的随机性不谈,中一篇文章,60%靠内容,30%靠包装,另外10%不方便说。而一篇文章被拒往往和内容无关,可能是因为politics,因为各种琐碎和无理的要求。你见过直接联系编辑要求加速录用的吗?你见过全是accept但被senior PC chair毙掉的文章?我就有被老板敌人毙掉的文章,无处诉苦。当然体面总是体面的,你找不出任何流程上的问题。
所以不要把学术圈神圣化和理想化。你把它当做一份工作,不妨碍追求你的理想。
被拒不是你的错误,你被拒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因为文章。
一篇文章,多投几次总会中的。我就没见过投不出去的计算机文章,以我自己总结的科研进度来看。除非项目终结,不然多投几次(最多4-5次),总能找个归宿。
成果
读博的最低追求是学位,甚至学位都不重要,而最重要的是影响力。也就是说,只要提到abc,大家就想到你或者至少你是被想起的几个人之一,这就成了。很多人文章发了不少,但是依然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核心贡献,引用也不多。所以不必追求纯粹的文章数量,而要关注影响力。
而影响力本身往往不单纯是成果本身,还和你的宣传、推广以及易用性有关。大组做的东西就真的都好?小组做的东西就没有价值?往往不是这样的。但大组有热度,有模式,有成熟的推广套路。赢者通吃。
还是那句话,读博的核心不是发成堆的文章,也不是拿学位,而是成为专家。有了后者,前面的都是水到渠成。但是,读博初期的目标一定是发文章,不要被鸡汤迷惑。文章和影响力不冲突,能发就发。
所以客观看待成果这件事,不因为自己文章少而自卑,也不因为文章多就觉得自己牛逼,质量和数量天生就有冲突。前期多追求数量,后期提升质量,大差不差。
服务与合作
当你有了一点名气,就会有各种任务、合作纷至沓来。
作为学术圈的一员,尤其是我们这种初级玩家,要多审稿、多参与服务,与圈子紧密相连。因为往往其中就蕴藏着很多合作机会。这点我要特别感谢数据挖掘的华人圈,一直都有前辈带后辈的传统,很多华人老师们都在素不相识的时候给了我机会,比如审稿或者合作。而不要忘了任何行业都是圈子,我们都要符合一定的规则行动。
而随着你的经验提升,合作越来越多,你就要进入收缩期。你要学会判断什么样的机会是有意义的,而且要学会把机会转给其他需要的人。这样你就可以成为网络的中心节点,有很大的益处。
成为明星
读博的人多多少少有点学术理想和明星梦,这是好的。没这点热情,更撑不下来。但是一个领域能供养出几个明星呢?学校筛选一轮(弱校的被排除),导师筛选一轮(大牛学生关注度高),影响力筛选一轮(只有论文不够还要被人所知),性格筛选一轮(不够social和擅长游戏规则的会很辛苦)。
就这四轮下来,不谈家庭和生活,有几个人能成为star?估计不是你也不是我。
选择与发展
人的选择是动态的,不要死咬住一个计划不放。我认识太多人一开始读博是打定主意为了找教职,结果最后业都没毕。我也知道很多人其实对教职不感冒,但耐不住成果好机会好,也就成了不错的学者。
早点实习。实习是理工科博士应该尝试的内容,很容易帮你摆脱学术圈的PUA环境,打开思路。如果你的导师极力反对你实习,里面必定有问题。
人的成长就是一个吃了吐,不断修正的过程。不要害怕改变与修正,正将伴随我们一生。也不要害怕放弃读博,这只是人生百年中的一个选择,你会失去的同时也必定得到。
不断审视自己的情况,灵活的调整目标,这也算科学务实的精神吧。
参考资料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read/cv22437354/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476454217